化學試劑與實驗設備火災(占比 70%,最高頻):有機化學實驗室學生操作時,誤將強氧化性試劑(如高錳酸鉀)與易燃試劑(如乙醇)混合,引發劇烈反應燃燒,火焰竄出通風櫥引燃實驗臺旁的試劑瓶;實驗臺下方的電路插座(多設備同時供電)過載短路,火花引燃地面的紙質實驗報告與試劑包裝盒;試劑倉庫的乙醚(低沸點、易揮發)因密封不嚴泄漏,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蒸汽,遇倉庫照明開關電火花引發 “閃燃”,濃煙通過通風管道擴散至全樓。
典型場景:某高校實驗樓有機化學實驗室,一名學生在制備實驗中,未按規程添加試劑,將高錳酸鉀粉末倒入乙醇溶液,瞬間引發燃燒,火焰通過通風櫥蔓延至相鄰實驗臺,燒毀 3 瓶乙酸乙酯與 1 臺旋轉蒸發儀;燃燒產生的刺激性煙霧觸發樓層煙感報警器,此時實驗室有 12 名學生與 2 名教師,1 名學生因慌亂碰倒硫酸試劑瓶,導致地面腐蝕,2 名學生在撤離時險些滑倒;試劑倉庫管理員發現煙霧后,立即關閉倉庫門并啟動排風系統,卻因未及時封堵通風口,導致煙霧污染 2 個相鄰實驗室,1 名教師因吸入有毒氣體出現頭暈癥狀。
物理 / 生物實驗室與設備火災(占比 20%,易擴散):物理實驗室的電路實驗臺(未斷電情況下更換元件)引發短路,火花引燃臺面上的絕緣膠帶(PVC 材質)與塑料導線;生物實驗室的培養箱因溫控器故障,內部溫度升至 60℃,導致培養皿內的有機培養基 “陰燃”,煙霧通過培養箱縫隙擴散;實驗室的木質標本柜(存放植物標本)因靠近暖氣(冬季保溫),高溫烘烤引發自燃,火勢沿標本柜蔓延至實驗臺。
師生與疏散風險(占比 10%,傷亡主因):實驗課期間師生集中(每個實驗室 20-30 人),火災后易因 “爭搶疏散通道”“想帶走實驗數據” 延誤撤離;部分試劑燃燒產生有毒氣體(如氯氣、氰化氫),短時間內可導致人員中毒昏迷;實驗樓走廊因堆放臨時實驗器材(如試劑推車、儀器箱),疏散寬度不足 1.2 米,且實驗室門多為向內開,緊急情況下易被擁堵人群阻擋;低年級學生對危險試劑認知不足,遇火情易因 “好奇圍觀” 增加受傷風險。
化學試劑與實驗設備火災處置(核心:斷源 + 控試劑)
緊急斷源:立即關閉起火實驗室總電源(位于實驗室門口配電箱),拔掉實驗設備、通風櫥電源插頭;若試劑燃燒涉及電氣設備,禁止在未斷電時用水滅火(防止觸電與試劑飛濺);優先關閉試劑倉庫電源與燃氣閥門(部分實驗室使用燃氣加熱設備),避免火源持續作用。
精準滅火:根據試劑類型選擇滅火方式 —— 乙醇、乙醚等易燃液體火災,使用泡沫滅火器或干粉滅火器覆蓋液面,禁止用水直接潑澆(防止液體流淌擴散);金屬鈉、鉀等遇水反應試劑火災,使用干沙或專用金屬滅火器,禁止使用含水滅火劑;若火勢較小(如僅單瓶試劑燃燒),用滅火毯覆蓋試劑瓶,阻斷空氣滅火,減少試劑飛濺。
試劑保護與疏散:快速轉移實驗室未燃燒的危險試劑(尤其是易燃 / 易爆試劑)至相鄰未起火實驗室的防火試劑柜,密封試劑瓶蓋防止揮發;清理實驗臺與走廊的臨時器材,確保疏散寬度≥1.5 米;引導師生沿防煙樓梯間撤離,提醒 “用濕毛巾捂住口鼻、低姿行走”,禁止乘坐電梯,實驗數據優先通過手機拍照保存,勿停留整理紙質報告。
物理 / 生物實驗室與設備火災處置(核心:斷電 + 護設備)
設備管控:關閉物理實驗室電路實驗臺獨立電源,移除燃燒的絕緣膠帶與導線,用絕緣剪刀剪斷受損線路;生物實驗室火災需立即關閉培養箱電源,轉移未受損的培養皿與標本至安全區域,用消毒濕巾擦拭受煙霧污染的儀器表面;禁止在未冷卻的情況下移動精密儀器(如光學顯微鏡、色譜儀),避免部件損壞。
科學滅火:電路或塑料元件起火,使用干粉滅火器或二氧化碳滅火器,避免滅火劑污染儀器內部;木質標本柜或實驗臺起火,用噴霧水槍小范圍噴射,重點冷卻柜體而非直接沖擊儀器;滅火后由實驗員檢查設備電路與試劑完整性,對輕微受損的儀器進行初步調試,評估修復可行性。
樓層控火與毒氣防控:消防人員到場后,在起火樓層上下層設置 “水幕隔離帶”,阻斷火勢垂直蔓延;開啟實驗樓頂部排煙風機與各樓層排風系統,在樓梯間入口放置移動排煙機,加速有毒氣體排出(重點防控氯氣、氰化氫等劇毒氣體);對試劑倉庫火災,采用 “先冷卻、后滅火” 策略,用噴霧水槍冷卻倉庫墻體,再使用抗溶性泡沫覆蓋燃燒區域,減少試劑揮發。
人員搜救與醫療支持:組織搜救組(每組 3 人,含 1 名實驗員),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與防毒面具,逐間排查實驗室、樓梯間、衛生間等易有人員被困的區域;對中毒昏迷人員,立即轉移至室外空氣流通處,由校醫進行吸氧與解毒處理,重傷人員及時送往醫院;疏散時通過實驗樓廣播系統循環播放指令(如 “請沿墻壁低姿撤離,避免觸碰走廊試劑推車”),工作人員在樓層轉角引導,防止擁擠踩踏。
設備與教學恢復:滅火后清理實驗室的試劑殘渣與燃燒碎片,對未受損的實驗設備進行全面檢測與消毒,更換老化的電路與通風系統;邀請專業機構對受污染的試劑進行安全處置,重新分類存儲危險試劑(易燃 / 易爆 / 腐蝕性試劑分區存放);經消防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,逐步恢復實驗教學,優先安排受損實驗項目的補做計劃,減少對教學進度的影響。
疏散路線選擇:優先選擇防煙樓梯間撤離,撤離時保持低姿(有毒氣體多聚集在 1.5 米以上空間),用濕毛巾(折疊 6-8 層)捂住口鼻,沿墻壁或走廊扶手行走,避免觸碰散落的試劑與設備;若樓梯間被煙霧封鎖,進入相鄰的未起火實驗室,關閉門窗,用濕毛巾堵塞門縫,在窗口懸掛鮮艷實驗服(如白色、藍色實驗服)呼救,禁止盲目跳樓(3 層以上需使用應急緩降器,由專業人員操作)。
特殊情況應對:若師生被試劑灼傷(如硫酸腐蝕),立即用對應中和劑沖洗(酸性試劑用弱堿性溶液、堿性試劑用弱酸性溶液),撤離后由校醫進一步處理;若實驗室門無法打開,用應急破拆工具(如消防斧)砸開逃生門,轉移試劑后再撤離;疏散后在實驗樓外廣場按班級 / 實驗室分組清點人數,確認無人員被困后,向學校實驗管理部門與安全部門報告。
后廚操作區設備與油煙火災(占比 65%,最高頻):灶臺因長期未清理灶眼油污(每日烹飪頻次超 100 次),高溫導致油污碳化自燃,火焰竄入油煙管道,引燃管道內堆積的油污(厚度超 5mm);蒸箱門縫密封老化,蒸汽泄漏接觸設備線路,導致短路引燃周邊的面粉袋(紙質包裝);冷庫冷凝器灰塵堆積,散熱不良導致壓縮機過載,線路短路引燃庫外的塑料食材托盤;燃氣灶具因閥門未關緊,燃氣泄漏后遇灶臺明火引發 “閃燃”,火勢沿燃氣管道蔓延至食材倉庫。
典型場景:某高校學生食堂后廚操作區,一名廚師使用灶臺烹飪時,灶眼油污自燃引發火焰,竄入油煙管道后引燃管道內油污,黑煙通過排煙口擴散至前廳就餐區;此時就餐高峰有 800 余名師生正在就餐,2 名學生因吸入油煙出現咳嗽,1 名食堂工作人員試圖用滅火器撲滅灶臺火,卻因未關閉燃氣閥門,導致火勢反復;食材倉庫管理員發現燃氣泄漏后,立即關閉總閥門,卻因慌亂碰倒 2 桶食用油,油液泄漏后形成流淌火,燒毀 3 袋面粉與 1 臺冷藏柜,后廚 3 名工作人員在轉移食材時被燙傷手臂。
前廳就餐區與食材火災(占比 25%,易擴散):前廳取餐臺的保溫燈(表面溫度超 80℃)引燃下方的紙質餐盒與塑料餐盤;食材倉庫的米面油因長期存儲在潮濕環境,滋生霉菌引發 “陰燃”,遇通風氣流加速燃燒;食堂裝飾的氣球(氫氣填充)、彩帶(化纖材質),因師生碰撞掉落至取餐臺,遇保溫燈高溫引燃,氣球爆炸加劇人群恐慌。
就餐人群與疏散風險(占比 10%,傷亡主因):就餐高峰(如午餐 11:30-13:00)人員密度超 2 人 /㎡,桌椅擺放密集(間距不足 0.8 米),火災后易因 “爭搶出口”“想帶走餐食” 堵塞通道;老年教師與低年級學生行動遲緩,疏散時需專人協助,若未及時引導易滯留危險區域;食堂出口標識因裝飾遮擋不明顯,部分師生難以快速定位疏散方向;后廚與前廳的連接門(常處于關閉狀態)易阻礙疏散,延誤前廳人群撤離時機。
后廚操作區設備與油煙火災處置(核心:斷氣 + 清油污)
緊急斷源:立即關閉后廚燃氣總閥門(位于后廚入口處),切斷灶臺、蒸箱、冷庫電源;若油煙管道起火,啟動廚房自動滅火系統(部分食堂配備),向管道內噴射專用滅火劑,禁止在未斷氣時打開管道檢修門(防止空氣進入加劇燃燒);優先關閉灶臺電源與燃氣閥門,避免火源持續作用。
精準滅火:灶臺或油煙管道火災,使用泡沫滅火器或廚房專用滅火器,重點覆蓋灶眼與管道出口,避免滅火劑污染食材;冷庫或食材托盤火災,使用干粉滅火器或水基滅火器,禁止用水直接潑澆冷庫電機(防止短路);若火勢較小(如僅灶眼油污燃燒),用濕抹布覆蓋灶眼,或使用灶臺滅火毯覆蓋,快速壓制火勢。
食材保護與疏散:快速轉移后廚未燃燒的生鮮食材(如蔬菜、肉類)至前廳冷藏展示柜,密封米面油容器防止污染;清理后廚與前廳連接通道的臨時食材推車,確保疏散寬度≥2 米;引導前廳師生沿疏散指示標志撤離,提醒 “勿攜帶餐食、快速通過”,食堂工作人員協助老年教師與低年級學生,優先通過離入口最近的出口撤離。
前廳就餐區與食材火災處置(核心:控火 + 護人群)
火勢控制:移除前廳燃燒的餐盒、餐盤與裝飾物品,用干粉滅火器或水基滅火器壓制火勢,避免火焰引燃桌椅;食材倉庫火災需立即搬出未燃燒的米面油,用防火布覆蓋貨架,減少煙霧污染;關閉食堂與教學樓、宿舍樓的連接門,防止火勢與煙霧擴散至相鄰區域。
科學疏散:組織工作人員逐桌引導師生撤離,按 “先靠近后廚區域、后遠離后廚區域” 的順序,避免人群擁擠;對聚集在取餐臺的師生,引導其向兩側出口疏散,禁止在通道中間停留;使用食堂廣播系統循環播放指令(如 “食堂后廚起火,請立即放下餐食,沿綠色箭頭指示撤離”),增強疏散秩序。
分區控火與排煙:消防人員使用高壓水槍或泡沫消防車,按 “后廚灶臺→油煙管道→食材倉庫→前廳” 順序滅火,重點壓制油污火與燃氣火;開啟食堂頂部排煙天窗與前廳排風扇,在入口處設置移動排煙機,加速油煙與有毒氣體排出(重點防控油煙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);對油煙管道火災,采用 “分段滅火” 策略,先撲滅管道出口火,再通過檢修口向管道內注入滅火劑,徹底清除油污火源。
人員搜救與醫療支持:搜救組(每組 3 人,含 1 名食堂工作人員)攜帶熱成像儀,重點排查前廳桌椅下方、后廚儲物間、衛生間等易有人員被困的區域;對被困師生,用應急擔架轉移至安全區域,轉移時避開燃燒的桌椅與食材;在食堂外設置臨時醫療點,校醫對燙傷、劃傷人員進行急救,重傷人員及時送往醫院。
食堂清理與餐飲恢復:滅火后清理食堂內的油污殘渣與燃燒碎片,對未受損的廚具與食材進行消毒檢測,合格食材重新入庫,不合格食材按規定銷毀;清洗油煙管道并更換老化部件,檢修燃氣設備與電路系統,更換非阻燃材質的裝飾物品(如改用氦氣球、防火彩帶);經消防部門與食品監管部門驗收合格后,逐步恢復餐飲服務,通過校園公告告知師生恢復時間,優先提供簡易餐食(如盒飯、粥品),彌補民生服務中斷影響。
疏散路線選擇:優先選擇食堂主出口、應急出口撤離,路線需避開后廚與燃燒的前廳區域;師生沿墻壁或桌椅間隙行走,借助地面疏散指示標志確認方向,避免穿越取餐臺密集區域;若出口被煙霧封鎖,進入相鄰的未起火功能區(如消毒間、辦公室),關閉門窗,用濕毛巾堵塞門縫,在窗口懸掛鮮艷圍裙(如紅色、白色食堂圍裙)呼救;禁止在食堂內停留尋找個人物品(如書包、手機),避免延誤疏散。
特殊情況應對:若師生被高溫油煙燙傷,立即用冷水沖洗燙傷部位(持續 15-20 分鐘),撤離后由校醫涂抹燙傷藥膏;若師生因吸入濃煙出現頭暈,轉移至室外空氣流通處,必要時進行吸氧;疏散后在食堂外廣場按院系 / 年級清點人數,確認無人員被困后,向學校后勤管理部門與安全部門報告。
** 學校管理方